当其他城市仍在用限制地价,限制购房条件等手段来使持续火热的房地产市场降温的时候,广州市却另辟蹊径,在学区房的领域做足了文章,7月17日印发的《广州市加快住房租赁市场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了要“赋予符合条件的承租人子女享有就近入学等公共服务权益,保障租购同权”。政策一出,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目光,舆论反响热烈。有些人认为,这次新政的出台将成为全国楼市政策的典范,将极大控制持续高温的学区房领域,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多年教育领域的不公平现象将得到很大的改善,那么真的有那么简单吗?
“租购同权”并没有打破户籍门槛
普通读者的理解是:只要我租了房子,拿到了租赁证,孩子就可以入读旁边的名校;
实际情况是:由于学位稀缺,你只是获得了申请资格,但能否入读需要看排队和积分情况。而租赁家庭归属的类别,是靠后的。换句话说,你的孩子获得了名校的申请权;但对不起,最后十有八九还是落选了,然后被安排到其他学校,甚至是民办学校。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资源太稀缺了。那些买了房子N年,给当地政府交了很多税的人,孩子都未必能入读理想的学校。换句话说,都是购房者,都还没有实现100%的“同权”呢!
现在让我们看看在实际申请学位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录取学生的。
在这个游戏规则里,同等条件下“买房家庭”优先于“租房家庭”,“本市户籍”优先于“非本市户籍”,“X区户籍”优先于“其他本市户籍”。
每个学生都采取积分制,其中户籍人口是按照房产证获得时间,或者租赁合同生效时间,每个月积1分;非户籍人口,则按照学生父母在深圳缴纳社会保险时间计算积分,选择养老或医疗保险时间长的险种为积分,每满1个月积1分。
最关键的问题是,录取是按照上面6大类的顺序进行的。也就是说,如果你是非户籍人口、租房居住,你只能等前面5类孩子选完之后,才能来选择。也就是说,积分只在同一学位类型的学生之间进行排序,不同学位类型的学生之间不排序。
如果“租售同权”不能和教育、户籍等相关领域打出更多的组合拳的话,现行的政策只能对持续高温的房价饮鸩止渴,但是对于广州这一新诞生的只有几天的政策还是要抱有更多的希望,希望这第一步的迈出可以走向更远的前方。
转载请注明:大社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