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中,转正定级、职称申报、办理养老保险等,都需要档案“说话”档案具有重要的“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
但是,如果档案丢了,会有什么影响吗?档案丢了无法办理退休手续,即便是没丢,如果档案里材料不全、出生日期与身份证上的不同、工龄有误等等。也无法如期顺利退休,因为根据目前的规定,职工退休时,社保会对其人事档案进行审核,依据档案中最早记载的出生年月,结合职工参保种类、性别等界定其具体的退休年龄、退休时间。没有档案的话是没有办法界定的,也就不能办理退休手续。
好在近年来随着电子政务系统的发展,职工丢失档案后,可以凭借电脑记录中的手续,补办就业记录等档案材料,因而不会影响退休。但是毕竟来回补办,还是非常麻烦。
如此看来,档案在关键时刻还是非常重要的
那在办理退休时,哪些人必须要档案呢。
视同缴费年限的人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普遍于1992年建立,机关事业单位2014年10月才建立,所以在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之前,相应的工作年限要凭借职工档案确定,确定之后认定为视同缴费年限。
一般来讲,以1992年或2014年10月为节点
之前参加工作、退休的人称为老人,退休时必须审核人事档案,养老金的计算完全依据档案进行。
之前参加工作、之后退休的人称为中人,退休时,有视同工龄的人,必须审核人事档案。视同缴费年限=视同工龄=档案工龄,退休工龄=视同缴费年限+实际缴费年限。其中,视同缴费年限看档案,有视同工龄的人,其档案和养老金的计算有密切的关系。实际缴费年限看社保系统里的数据。两者相结合,才能计算养老金的数据。
之后参加工作、退休的人称为新人,退休时,绝多数人和人事档案关系不大,其退休工龄=社保实际缴费年限
综上所述,老人100%要看档案。中人有视同工龄的人要看,另外也要看社保实际缴费。新人一般可以不看,只看社保实际缴费就行。
政策倾斜人群
此类人如有高级职称的干部、高级技师的工人、军转干部等等,不管是老人、中人还是新人,退休时要看人事档案,确定是否可以享受政策优待。
特殊工种退休人员
根据法律规定,特殊工种人员可以提前5年退休。另外,长期在3500米以上和4500米以上地区工作的人,也是视同特殊工种工作时间。这些工作时间如何确定,当然是要看职工的档案材料。
特殊工种档案材料非常严格,不仅要求用人单位建立特殊工种档案,而且职工也要有个人档案,主要就是从事特殊工种的登记表、证明从事特殊工种的其他原始材料,比如职工登记表、调资表和保健津贴表以及工厂的调动通知等等。
病退职工
此类职工主要是指失去劳动能力者,他们持有经劳动能力鉴定部门确认失去劳动能力的结论书,就可以办理提前退休或者退职手续,而办理时必须要审核结论书这一特殊的档案材料。
此外,除了档案丢失,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时招工的时候由于单位的疏忽或其他原因在档案里填写的招工表上的出生日期跟身份证上的日期不一致。
这又该怎么办呢?国家对此是有明确规定的,对于职工出生的时间难以确定的,以居民身份证与档案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认定,当本人身份证与档案记载的出生时间不一致时,以本人档案最先记载的出生时间为准。
如果身份证上已达到退休年龄,但是档案里填写的出生日期比身份证的日期小的话,导致员工办不了退休领不了待遇,若是单位的责任,那就只能跟单位去协商或者通过司法赔偿损失了。
转载请注明:大社保网